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

摘录:拼多多的逻辑及隐忧

原文引用:
"阿里(不包括蚂蚁金服)2017年10-12月的营收和利润情况(单位,亿人民币): • 国内外零售业务(淘宝、天猫、lazada、速卖通)的广告+佣金所带来的营收,占阿里总营收的71.9%
 • 其余业务(阿里云、菜鸟、b2b、优酷土豆、UC、高德、银泰、阿里音乐/体育等...)的占比都只是个位数。
 • 其中,核心商业是唯一盈利的部门,其余都是亏损。
 可以说,天猫淘宝商品搜索和推荐的广告和佣金(特别是广告),是整个阿里营收和利润的绝对支柱。"核心商业"部门的EBITA率(税息摊销前利润率)高达53%,可以说是绝对的暴利。 更重要的是,天猫淘宝的广告佣金收入增速超过60%,而整体GMV增速只有40%,也就是说,消费者们在阿里平台上购买单位商品所付出的广告费率越来越高。 2017年,天猫淘宝的GMV是4.6万亿人民币,而广告+佣金的年收入预计超过1600亿——淘宝天猫上每发生100块钱的交易,有3块5会被阿里拿去。 对于任何平台而言,都有这么一个道理: • 公众号/知乎/微博的顶级大V,名气大、品牌好,天然自带流量,对平台导流的依赖度不高。
 • 而那些千千万万的小罗罗,则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——拼命创作、花钱买粉、花钱买赞、花钱买头条,才能偶尔登上一次推荐/热门首页,获得一次导流。
 所以,虽然平台上总体是3.5%的抽成率,但对于致力于成为"淘宝大V"的长尾卖家而言,其付出的成本会比这个数字大得多。 淘宝为了提高客单价,对劣质超低价商品进行屏蔽,如今淘宝上无处不在的推荐算法和个性化商品信息流,也极大地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,让卖家很难通过简单的同质化商品价格战而获得用户的关注: • 传统的电商购物流程:"搜索商品 —> 最低价格排序 —> 付款 — >关app"。流程太短,平台抽成太少,给低价商家导流太多。
 • 新的电商购物流程:"被个性化推荐/导购/比价模块吸引 — >逛了一个小时 — >浏览了巨量的广告/竞价 — >清空购物车,买了一大堆不知道是不是真正最划算的东西 — >关app"。流程长,平台获利多,把流量分摊到不同的商家,卖家获利少。
 那么矛盾来了,一方面是尚不算富裕的国民,有对绝对低价商品的刚性需求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的、只会血拼价格战的小商品卖家们越来越难以在No.1 的平台上生存。 那么一拍即合:拼多多这样的模式诞生了"

原文请见:拼多多的逻辑及隐忧

摘录时间:July 30, 2018 at 03:52PM

By JustRun!!! and and GoldenRunner,via Instapaper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