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引用:
"饲料行业,上市公司里做饲料生意的不少,A股里有海大、新希望等,港股通里有卜蜂国际。不过,生猪养殖规模化比例提升给它们带来的恐怕并不是好消息,规模化提升是会提高饲料的产量,但不一定会提高饲料企业的销量。 这是因为,许多大型养殖场会自配饲料,比如温氏、牧原、中粮等。商品猪从出生到出栏大约要5个月,这个过程的饲料成本中,饲料成本占60%以上。以温氏为例,2015年自制饲料价格约为2.8元/KG,相比市场价3.1元/KG便宜了10%。玉米价格下跌时,自制饲料带来的成本弹性更大。因为市场上饲料价格的下跌往往滞后于玉米,导致外购养殖厂无法及时享受玉米价格下跌带来的成本节约。 所以,随着养殖规模化提升,外购饲料的需求被侵蚀。这也是如今饲料企业纷纷向下游养殖延伸的原因,比如新希望、海大等。 再说屠宰,这是生猪养殖下游的第一个产业。中国的屠宰业跟生猪养殖业一样,现阶段非常非常分散。国内屠宰企业有2万多家,但规模化屠宰企业(年屠宰量2万头以上)非常少,年产值500万以上的企业比例只有10.5%。 生猪每年的屠宰量保持在6亿头以上,然而定点屠宰率不到40%,前三大屠宰企业(双汇、雨润、新希望),算上生禽类,市场占有率只有20%,而美国前三的占有率高达61%。 另一方面,中国屠宰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,行业前10的企业年屠宰力合计为1.7亿,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23%左右,但实际上,由于开工率低,约在30%到50%左右,前10家企业的实际屠宰量为7000万头左右,市场份额只有13%。 生猪养殖规模化加速的时候,屠宰业的集中度提升相对滞后,尤其是生猪存栏下降的背景下,养殖企业对屠宰企业的话语权会增强。最终可能是生猪养殖企业由B2B转向B2C,整合产业。"
原文请见:环保助力的超长猪周期,如何煽动猪产业链上的风风雨雨
摘录时间:October 14, 2017 at 06:21PM
By GoldenRunner,via Instapaper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